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就醫、康養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聲環境是就醫環境的一部分,嘈雜的聲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影響醫生的工作質量。隨著機器和監控設備的普及,它們發出的嗡嗡聲、嗶嗶聲和警報聲越來越多,醫院的嘈雜聲也越來越大。有報道稱,醫院的平均噪聲級已經從20世紀60年代的40分貝上升到今天的70分貝左右。
在某些醫院建筑的實際設計中,由于對聲學設計重視不夠,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了整體設計質量。如醫院內空調噪聲較大;冷卻塔或熱泵未做好隔振降噪處理,影響手術室的正常工作,甚至影響住院病人的正常休息;門診大廳因沒做任何吸聲處理,聲環境很差,致使病人和醫護人員感覺廳內聲音十分嘈雜,令人煩躁。惡劣的聲環境潛在的危險是可能導致沖突、虐待和致命的誤解。很明顯,更安靜、更有效的溝通環境應是醫療康養建筑設計的關注重點。
醫療建筑的聲學設計一般包括三部分:
對外部環境噪聲控制、醫院內部噪聲控制(機房隔振隔音;設備隔振&管道隔振;功能用房隔振隔聲)、公共空間的音質&聲環境控制。
一、對外部環境噪聲控制
科學規劃建筑群的布局,對室外交通噪聲源及室外動力設備進行聲環境影響評估,確定室外墻及窗戶隔聲等級等。
門診樓可沿交通干道布置,并利用綠化帶遠離保持一定的距離。安靜要求較高的病房樓應設在內院,若病房樓接近交通干道,應利用臨街的公共走廊作為隔聲降噪緩沖區域。
二、醫院內部噪聲控制
1、機房隔振隔聲
1)需要進行隔振隔聲的機房主要包括:進排風機房、鍋爐機房、變電所、空調機房、柴油發電機組、水泵機房等設備機房;
2)依據業主方要求或國內外相關的環境噪聲振動的設計規范以及標準要求,提出各機型設備振動的控制設計參考值;
3)根據各設備機房所處的位置,提出各設備機房的墻體和門的隔聲要求;
4)提出各設備機房的吸聲要求及方案;
5)協助審查有關隔聲和吸聲產品的聲學參數測試報告;
6)審核暖通空調圖紙,計算消聲量,審核風速及提出噪聲敏感用房管道的消聲器數量及位置。
2、設備隔振&管道隔振
1)根據各設備振動特性進行擾力計算,提出隔振傳遞率和和隔振效率,并提供各設備的隔振設計以及相應管道系統的隔振設計方案;
2)配合業主提出最佳的的隔振形式,合理地選用隔振元件,并協助審查有關隔振產品技術參數測試報告;
3)提供各類管道穿墻、樓板隔振、隔聲封堵措施,配合業主以及設備安裝單位對相關技術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
4)復核減振器生產廠商提供的技術參數、計算書。
冷凍機房、鍋爐房、水泵房、熱水泵房、發電機房、變壓器等設備用房宜設在地下層。冷卻塔、風冷熱泵及各排風機布置在病房屋頂時,需選用低噪聲產品,屋頂設備隔振措施所需結構荷載應予預留。并采取必要的隔振、隔聲、消聲和吸聲等綜合控制措施。病房樓內的污物井道、電梯井道不得毗鄰病房等特別要求安靜的房間,并應采取防止結構聲傳播的措施。
穿越病房的管道縫隙,必須密封。病房的觀察窗,宜采用密封隔聲窗。
手術室應選用低噪聲空調設備,必要時應采取降噪措施。手術室上部不宜設置有振動源的機電設備;如設計上難于避免時,應采取隔振、隔聲措施。
3、功能用房隔振隔聲
1)依據業主方要求或者相關規范,提出有聲學要求房間/區域【病房、診療室、手術室、CT室、會議室、報告廳、門診室、測聽室等】的隔聲、室內允許噪聲等級標準;
2)對有聲學要求房間/區域的墻體(包括外墻和和內墻)、樓板(空氣聲和撞擊聲要求)、門、窗等提出隔聲設計要求,并提出多種隔墻的節點詳圖以及技術參量以供選擇;
3)協助審查有關聲學產品測試報告。
室內聲環境的控制是實現綠色醫院設計的必須項,綠色醫院對主要功能房間的隔墻、樓板、門窗的隔聲性能、室內噪聲級都有要求。對于不能從底板做到頂板的墻體,聲學設計師對其吊頂應提出隔聲量及降噪系數要求。對于病房的樓板建議鋪設彈性材料以降低挪動器物、踏步聲對下層病房的影響。如果病房窗戶朝向一側噪聲比較嚴重,可以考慮將衛生間布置于外墻一側,犧牲一部分采光的同時獲得更好的隔聲效果;另外,對于窗外地勢較低的噪聲源,如經過病房的行車道,可以再通過設置戶外陽臺作為隔聲板,降低噪聲源對高層病房室內的干擾。
在醫院實際運營中,警報聲是病人無法入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達95%的警報不需要臨床響應。由于傳感器使用不當、設備維護不善和員工培訓不力,許多設備都發出假性警報。可通過新的警報系統的迭代更新(例如將報警聲轉化為視覺提醒),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近年來有研究測試模擬了病房的混響時間、C80、STI等參數,通過優化病房的墻面飾材組合,營造良好的室內溝通交流環境,避免訪客、病人和醫護人員的誤解。
聽力測聽室是醫療建筑背景噪聲要求最高的空間,應重點考慮。測聽室不應與設置有振動或強噪聲設備的房間相鄰,應做全浮筑房中房設計。且房間入口設置聲閘,其空調換氣系統應設置必要的消聲器。目前也有趨勢由專業廠家進行設計施工。
三、公共空間的音質&聲環境控制
1)醫院公共大廳、等候區、走道等公共區域的的聲環境設計,使上述區域擁有安靜、舒適、清晰的聽聞環境;
2)根據相關規范及標準,確定公共區域的室內吸聲要求,確定吸聲天花的面積和吊頂吸聲產品的降噪系數NRC;
3)提出多種吸聲天花的節點詳圖及技術參量供選擇;
4)協助審查有關吸聲產品的聲學測試報告。
門診大廳往往體量較大,門診樓空間高,與走道連接相串通,聲能量互相作用與影響,形成耦合空間;如果不做任何吸聲處理,將引致較大的混響聲,惡化門診大廳的聲環境。
門診樓內走廊的頂棚,中庭的每層頂棚,均應采取吸聲處理措施;頂棚(如采用礦棉吸聲板主要吸收人的說話聲的中高頻頻率,或者鋁蜂窩穿孔板加多孔吸聲材料的組合結構)的降噪系數NRC不應小于0.40。對于低頻的腳步聲和設備與地面的摩擦聲,可在樓板和地面面層布置柔性材料的方法來降低影響,如塑料地板、軟木板等。在不想破壞原有裝修風格的情況下,可采用空間吸聲體吊掛在頂棚下面,空間吸聲體的選取可以結合室內設計風格和地域性元素符號,容美學效果于一體,更有利于室內環境的營造。門診大廳內的柱子較多,且都為石材貼面的光面材質,墻面也是易清洗、防潮濕的光面裝飾板。裝修時可采用吸聲材料的裝飾板或者噴涂吸音砂漿等,在壁面吸聲材料與墻壁之間適當設置空氣間層,增加對中低頻聲的吸收,這些聲學材料均應考慮可清洗性、防潮、抗污抗菌、潔凈度等。
應合理明確設計路線,避免就診路線過長,如避免過長的走道(容易形成扁平聲空間)等。合理布局內部空間,設計好吵鬧區、安靜區、過渡區的銜接,必要時加設分隔墻和門。在門診、掛號收費、取藥廳多設置窗口分流現有人群,再如,可將急診診室挪離入口處或再往里退一些,不要距門口太近(分診臺可以不變)。
通常患者及家屬在醫院里等候時間較長,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勞,往往患者及陪護人員通過聊天來打發無聊的時光,增加了室內的噪聲。所以,可以在門診大廳或等候空間內為患者提供休閑娛樂的方法,使他們從壓抑煩躁的情緒中轉移出來,這些休閑方式如提供景觀花卉、藝術品進行欣賞、報紙雜志可供閱讀,醫學常識宣傳欄可供了解,這不僅打發了漫長的等候時間,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而且弱化了醫院枯燥的氛圍,提供了靜謐的門診空間。人們保持安靜的意識提高后,說話聲及走動聲會有所減小,進而噪聲值會明顯的下降。